象州“鲤鱼巷”的变迁
发布时间:2017-07-18 16:21:30 作者: 阅读:17388次
中国人崇尚风水命理,凡住屋格局、坐向皆有定式。
老象州地狭人稠,街巷纵横迂回,檐角交错,宅墙相望。居民遇有疾病灾祸,往往归因于屋宅相冲之说,为挡煞制冲,祈求住宅平安,各式镇宅辟邪的器物、图腾因应而生。这些生动有趣的辟邪物,早已融入居民生活中,成为民间建筑景观一特色。象州的“鲤鱼巷”就是这类建筑的代表之一。
“鲤鱼巷”位于今象州镇建新路原金龙酒家所处之处。清末广东籍生意人崔有信和妻子陈文清(运江小田头村人)在象州经营日久,小有积蓄,于1907年买下自家堂兄弟老房。1908年底,为扩大经营业员,遂修建成一栋二层高砖瓦结构楼房作为客栈,取名“东城利”客栈。由于夫妇同心,经营有方,生意日渐红火,客栈远近闻名。
“东城利”在修建之时为了辟邪,图平安吉利,叫工匠用名贵香樟木雕刻了一条1.5米长左右的大金鱼,周身鳞甲鲜红,固定于楼顶房檐西侧,尾巴散开朝上、头口张开朝下、中通,造型栩栩如生。下雨时屋顶之水均从鱼的口中喷射而出,分外好看。楼房由于位置处于巷口,且属当时象州较高大的建筑,从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到这条“大金鱼”。当时,象州的交通闭塞,老百姓未识金鱼,故将这鱼称作“鲤鱼”。久而久之,“大鲤鱼”便成为这条巷子的主要标志,人们都将之称为“鲤鱼巷”。
“鲤鱼巷”宽约4米左右,巷深50多米左右,南北走向。北从今金龙酒家起,向南至今国营旅社止;再向南接劳边街(今金龙街口至万象商贸城)。巷子布局分沟与路,各占一半。东侧一半是一条宽约2米的大水沟,这条水沟就是象州城著名的“三穿四漏”的“三穿”之一,承接从“鲤鱼巷”口接武官衙门(今旧县府西侧)一带半城之水,向南经劳边街至今万象商贸城左拐,至今县食品公司大楼处流出城外。巷子西侧的另一半是石板路,自巷口起,全部用长约1.5米米,宽约1米的青石板铺成,向南接劳边街一直延伸至今万象商贸城的老城墙边。
“鲤鱼巷”里居住着来自五湖四海的生意人和原住居民,当时和崔有信家相邻的有卜家、孙家、陆家及积善堂。虽作为象州城的一条主要交通通道,但除当时的大户之一卜家外,没有一家住户的大门口是朝着巷子开的,至今仍是一个不解之谜。
作为历史的一块碎片,“鲤鱼巷”能够进入人们的记忆,还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。
1944年9月,日本军沾满血腥的靴子从平南踏入象州,国民党县政府闻风弃城而逃,全城百姓大部分亦逃进山中躲避,只有极少生意人及胆大者关好门留守在家中。日本军入侵后大肆破坏,其中“东城利客栈”就成为日本军施暴行的地方。日军将抓来的十几名妇女集中关柙在一起,轮流兽奸。这就是震惊象州的“东城利客栈惨案”。
1969年2月,由于且城街道建设改造,将“鲤鱼巷”折除,把原居民往外迁移安顿居住,建成今天的金龙酒家与街道。随着时光的流逝,“鲤鱼巷”的名称也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淡化。仔细算来,从崔家买地建客栈至有“鲤鱼巷”名称,再到拆除“鲤鱼巷”,已整整过了100年。昔日的小巷如今已被宽阔笔直的“建新路”替代;沿街的饭店、超市、楼房鳞次栉比,城市的浮华取代了古镇的深沉。然而,虽然没有了“鲤鱼巷”,但当初崔家买房的泛黄地契仍完整保留在崔家后人的手中,它是“鲤鱼巷”兴衰过程的见证。
对于普通人来说,地名首先起到了指位作用,但在另一个层面上,一个老地名往往是一个城市发展轨迹的断面。在断面的背后,也许就是这个城市的个性写照。这些老地名背后,让我们更加了解我们生活的这座市的丰富历史内涵与非凡的传奇。感动之余,不由对脚下这片土地更多了一份热爱,多了一分依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