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推荐

漫话象州老城区“刘家巷”

发布时间:2017-07-20 09:24:09 作者: 阅读:18140

  在象州旧城区的中心地带,有一处人人皆知,无人不晓的地方—“刘家巷”。至于“刘家巷”从何时得名,早已无从考证了。因为居住在巷子里的人大都姓“刘”,如是人们便世代相传,管它叫“刘家巷”。
  认真推究起来,“刘家巷”其实不是一条“巷”,它由两条纵横交错的小道构成:一条小道东西走向,从南街向东延伸到劳边街(今建新路二轻商业总公司路口),长约200米;另一条小道南北走向,自城隍庙路口(今象州宾馆)向北延伸到东街与“火星塘”路口,长约200米。两条小道的路面均由青石板或鹅卵石拼成图案铺成,便于行人行走,不便车辆通行。
  象州旧城的建筑布局是依山势而建,素有“七拱八翘”之说。而“刘家巷”地处城中高丘,较四周的街区要高,居于全城的制高点。民国以前,在东、南、西、北4个入口处,每个入口都建有一座“闸门”:东闸门位于今信用联社储蓄所与二轻商业总公司路口;南闸门地处今县人民政府礼堂大院内;西闸座落在今“天主堂”左下方,距南街约30米处;北闸门位置在距北街与“火星塘”交汇约20米处。4处闸门一关上,就形成了一座城中之城,占有防卫之利。
  “刘家巷”的中心地带是两条小巷的交汇处,因为那里有3块不知是何年何时遗留下来的古建筑残存的石头,人们便管它叫“三高石头”。“三高石头”是巷子里的人闲谈聚会和交流信息的场所,人们茶余饭后,便自动聚集在这里谈天说地,天南海北地“牛”上一通,直到天色很晚才各自归家。年长月久,那3块石头被就磨得油光锃亮,无形中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神器,至今仍无人敢移动它的位置。
  “刘家巷”的房屋建筑风格与其它街道迥然不同。象州街区的房屋一般都是沿街而建,呈“竹筒型”,前门设店,后面设坊,布局十分紧凑。在“刘家巷”居住的大多是象州的名门望族,家道殷实,房屋建筑布局自然与众不同。这里的房屋大都占地面积很宽,一般由大门、庭院、正屋、后院、侧房、后厅等构成。庭院设置比较考究,大都雕刻精细,有很好的采光通风条件,筑有花坛、鱼池,栽种名贵花卉、树木如珠子兰、夜荷花等,馨香拂拂,舒心娱情;住房后面或侧面大都有面积较大的花园、果园或菜园,供闲时赏花观景。半城屋宇半城园为“刘家巷”的民居特色,居住环境十分舒适和谐。
  在“刘家巷”的东南隅有一处很特别的地域,四周房屋环绕,自成一体,是“刘家巷”的心脏地带。居住在里面的均系书香门第,历代多进士、举人,故出口处立有一砖砌的牌坊叫“科甲第”。“科甲第” 历来是倍受象州人尊崇敬仰的地方。
  当代,“科甲第”更是人才辈出,出类拔萃的人物有:
  刘策群,曾在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任职。晚年还乡,国民党元老于佑任曾为其故居亲题“瑞梅书屋”,凡到县任职的官员均尊崇其声望与资历而登门造访。曾编纂有《象县志》一部,是象州的一代名流。
  刘策奇,刘策群的弟弟,早在上世纪20年代即从事民间文化与民俗的收集、整理与研究,成果丰硕,被民俗学界尊崇为“中国民俗学开创时代的致力者”。刘策奇还是象州最早的共产党员,象县青年运动、农民运动的先导者,后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,解放后被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。
  此外,中共党员、上世纪20年代任北流县农民运动讲习所军事部主任兼教员,后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革命烈士郑晴山;早年曾留学日本并加入孙中山领导的“同盟会”,民国时任广西省长公署教育科长,广西著名的教育家苏寿松;还有中共党员,象县第二武工队指导员,上世纪60~70年代的桂林市市长林岚,他们的居所也在“刘家巷”。
  新中国成立后,实行土地改革,“刘家巷”里的居民因大多家庭富裕,多有田产而被划为“地主”, “刘家巷”于是又得了一个别名叫“地主巷” ,巷里居民的房产多被分给贫苦农民。刘策群、刘策奇家的房屋大部分被分掉;郑晴山家的房屋被充作“公房”,先后作为幼儿园、象州公社,后变为县供销联社宿舍楼;苏寿松的房屋几经易主,现已被两户屋主瓜分,拆除改建。在“以阶级斗争为纲”的年代,“刘家巷”成为令人敬而远之,望而生畏的地方。
  由于单一建筑的房屋往往被几户人家瓜分,住户纷杂,环境拥挤,乱搭乱盖现象处处皆是,庭院、园林被破坏贻尽,居住环境急剧变差。改革开放后,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巷里居民也在逐步改建新房,“刘家巷”也完全改变了模样:旧式的老房屋逐渐被拆除,代之以水泥楼房,青石板与鹅卵石路也变成了水泥路,4座闸门早已不见了踪影,再也难以辫认出“刘家巷”昔日的样子了。唯有“三高石头”那3块古老石头依然执着地蹲在老地方。茶余饭后,人们还是喜欢蹲在石头上天南地北,漫无边际地“牛”,津津乐道着“刘家巷”的昨天、今天与明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