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历史文化中,文庙(也称孔庙)是儒家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,它以独特的文化威慑力而存在,成为了一个地方的主要文化符号。作为千年古郡的象州,文庙也曾是古郡(州)中的主要标志建筑群之一,但由于世事变迁,现在多数象州人却已是全然不知。
文庙在象州古城位置图
象州文庙(因祭祀孔子兼作学校,又名“学黉宫”),其原址在今象州镇中心小学校内,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。始建于唐大历十二年(777年) ,原址在州城外东南隅,明洪武二年(1369年)迁建于现址。此后至清同治五年(1866年),历朝共经12次较大修建,始完成其规模。其主要建筑有大成殿、明伦堂、启圣祠(雍正元年改崇圣祠)、戟门、棂星门、名宦祠、乡贤祠、头门、状元桥、泮池、东西两庑及碑亭等,四周围以宫墙。主建筑大成殿高20米,长宽各25米,木石结构,屋面重檐高挑,朱红叠翠,雕刻精美,金碧交辉;头门为全料石结构,状似牌坊,上雕麒麟翠鸟,如意青莲及八仙过海等图案,工艺考究。学黉宫所有墙壁均涂以朱红色,气氛庄严肃穆。乾隆年间的《象州志》记载有其全景图。
乾隆《象州志》文庙全景图
民国三十七年《象县志》更有其完整的文字记载:“象州学黉宫孔子庙,唐大历十二年始建于城外东南隅。明洪武二年,改建于城内东南隅,始移者知州李牧,继修者知州李良弼。正统五年,巡按朱良暹属知州何敬重建。嘉靖十二年,知州林益增设明伦堂。二十三年,署知州陈陵增设启圣祠。其后祠庙俱圯。万历四年,知州谢一枫重建。十三年,知州李维岳捐修。清康熙四十九年,知州张天训修大成殿两庑、戟门、棂星门、启圣、名宦乡贤祠。雍正元年,改启圣祠额为崇圣祠额,增立神位及祭器。三年,知州陆廷光修明伦堂,五年,学正萧礼让重修宫墙。十三年,知州张昕重建,乾隆 八年,知州郭知、学正刘用、训导黎秉介,偕绅士增建明伦三间,头门一间。嘉庆间历有增饰,道光末,全为燬圯,荡然无一椽一壁之存。咸丰十一年,代知州王锦倡率重建,仅剙始大成殿及明伦堂,遽卸事。同治五年,知州洪光岳重为修补,乃具左右两庑,及崇圣一祠,而文庙之规制复完。”
郑献甫所写之《象州重修孔子庙碑记》
清代道光年末,洪秀全在广西组织太平天国起义,由于象州是太平天国运动的主战场,太平军所到之处,毁坏庙宇、塑像和祭器,而无视它们的价值,文庙亦难逃此劫而“全为燬圯”。同治年间官府再次组织重修,岭南名儒郑献甫(小谷)为此而写下《象州重修孔子庙碑记》,其全文为:
国学乡学,自古有之。先圣先师,亦自古有之。《记》曰:“祀先贤于西学。”又曰:“祭乐祖于瞽宗。”不知其人为谁? 而胄监立孔子庙,则自唐武德年始;州县皆立孔子庙,则自贞观四年始。若前史所有孔子庙,皆不出阙里者耳。韩昌黎有《处州孔子庙碑》,欧阳公有《谷城夫子庙记》,此以庙为主者。曾南丰有《宜黄县学记》,欧阳公又有《吉州学记》,此则以学为主者。宋时,州之士满二百人,始得立学。其不满二百人者,仅得立庙。见于王半山所作《慈谿县学记》。盖庙之兴,由学之废也。自古学宫皆立孔庙,后之人遂以孔庙为学宫,问孰为讲堂,孰为横舍?孰为射圃?毋乃觚不觚者乎?
吾州孔子庙旧矣!唐时始建,地在城外,明时拓城东,乃归城内。洪武间,同知李永创建,后毁。正统间,知州何敬重修,后复圮。万历间,知州谢一枫再建,国朝康熙四十九年,知州张天训,雍正三年,知州陆廷光,乾隆十八年,知州郭芝,嘉庆□□年,知州吴凤来,皆相继续修。见于旧志及所作记文。其后递有修补增饰,不及详也。咸丰改元,吾乡多故,□年大盗破城,民屋无一椽,圣庙亦无一壁,弥望皆瓦砾而已耳。
同治三年,荔波王蜀江明府权州事,感庙貌,乃倡议与都人士修建。仅成正殿及明伦堂,已而南海洪小庾刺史至,复为都人士访落,乃毕两庑及崇圣祠,于是庙之制复完。有司以献甫为乡人也,属纪其事。因为之题,上仿韩欧旧例,曰《重修孔子庙碑记》。
而圣贤之道如何大,学校之义如何善,所以造就人才,转移风俗者,皆不敢衍说,具无烦衍说也。若文翁传中所云“修起学宫”,韩廷寿传中所云“修治学宫”,何武传中所云“先诣学宫”。注以为庠序之舍者,则皆无与云。
庙创建于□□□年,落成于□年,共费缗钱□千□百有奇。董事者:候补训导廪生石建渠、生员刘元春例得牵连并书。
后又因时代变迁,世事沧桑,1964年,大成殿、明伦堂、头门等建筑被拆毁,当时遗址仅剩中殿原棂星门因改作学校舞台得以保留。其时面宽20.2米(加两厢约30米) ,进深8.4米,由4根石柱与2根砖柱支撑,梁架式砖木结构,硬山顶,有风火墙。
象州文庙残存的石础
遗憾的是,此最后仅存的历史遗迹却在2003年7月又被全部拆除。县博物馆无奈只能将几个石础作为文物而移至关岳庙内进行保管。
武宣文庙图
相邻的武宣县文庙(建于明代)现仍存并已修复,并且在不断加以得用和弘扬。而象州文庙现在已经彻底淹没并已闲置在当代象州人的记忆之外。多么希望象州这一厚重文化历史底蕴的载体不要淡出我们的记忆!